习近平:文明如水,润物无声。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滋养和引领。
这段话出自2019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欢迎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外方领导人夫妇及嘉宾时发表的致辞。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因素,世界形成了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不同文明形态。从古至今,不同的文明在传承与发展中如水一般滋养万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亘古绵延、长盛不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十年来,我国先后推进了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持续深化,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截至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厚植文明基因,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完善,据统计,2013年以来,国家文物局先后与20多个部门联合出台80多份政策文件,推动各地高质高效做好文物安全、考古管理、革命文物搜集展陈等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着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积极搭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在北京冬奥会上,不同文明、文化相遇相会,中华饮食文化、中医药文化、茶文化、中国功夫等“圈粉”无数。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美术馆联盟相继建立,成员单位增至539家。随着AR、VR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故宫、兵马俑、莫高窟等优秀中华文明成果更是跨越时间和地域登上荧幕、走向世界,不断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明的滋养。文明如水,唯有流动的、包容的、开放的文明才能于无声中播撒精神养分,孕育希望。当前,我们迈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注重以时代精神进一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以文明为媒,让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